logo
【專訪】策展人DJ QuestionMark:「英語金曲復興運動」發起人,看台灣派對圈的樂觀與隱憂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專訪】策展人DJ QuestionMark:「英語金曲復興運動」發起人,看台灣派對圈的樂觀與隱憂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News Lens 3 days ago
DJ QuestionMark不僅拿過全球DJ大賽DMC台灣冠軍、代表參與巴黎奧運,還做過許多別出心裁的策劃,如「英語金曲復興運動」等。他擁有劇場配樂背景,強調「策展式派對」與創作管理間的平衡,推崇專業創作需保持高輸出狀態。他認為AI可輔助創作,並鼓勵新世代創作者明確定位音樂是興趣還是職涯。
文:蔡若君
DJ QuestionMark不僅拿過全球DJ大賽DMC台灣冠軍、代表參與巴黎奧運,還做過許多別出心裁的策劃:組「告野家樂團」為《魔獸世界》寫了多首高傳唱度的惡搞歌曲;推出音樂頻道《橘牆》系列節目,舉辦線上結合線下的「橘牆拍賣會」,使音樂派對升級為一場大型互動實驗。
音樂之於DJ QuestionMark,從來不只是單一形式的表達。他擅長跨領域合作、翻玩曲風,他的名字幾乎成為「創新」的代名詞。2023年他發起「英語金曲復興運動」,打造屬於台灣人共同記憶的英語金曲派對,「英文補習班」、「千禧嘻哈之夜」以及「婚友社」等各種結合台灣語境與文化的主題,讓派對不只是派對,更像是久別重逢的同樂會。
共感,即為DJ QuestionMark的發想核心,「我們從小到大,對許多英文歌曲都有獨特的『共感』,」他說,「我就是把這份共感抓出來,再包裝成企劃。派對本身其實就是一種共感的體現,參加這個活動的人,一定是因為裡頭有他們感興趣的論述。當大家找到共感,活動自然變得有趣起來。」
在2020年疫情前,他在英國待了五年,期間發現所謂「英語金曲」的定義在不同文化中各有所異。相較於在英國,新好男孩(Backstreet Boys)的歌曲在台灣有更高共鳴度;約翰藍儂雖舉世聞名,但在台灣的流行程度卻未必具備「金曲」的普遍共識,「因為我們成長過程中,某些關鍵時刻會遇到特定歌曲,可能因為廣告的大量播放,慢慢累積起屬於自己的音樂脈絡。」
換言之,「英語金曲復興運動」是以「懷舊」為底色的文化回溯,那些屬於台灣人共同記憶的英語金曲,映照出的是西洋音樂強勢襲來、揉和本土音樂及娛樂文化的光輝年代。
Photo Credit: 五樓製作提供 「英語金曲復興運動」自2023年開辦,2025年計畫辦理兩場盛大活動
Photo Credit: 五樓製作提供 「英語金曲復興運動」涵蓋多元主題,包括「英文補習班」、「千禧嘻哈之夜」、「婚友社」等主題策劃 策展思維加持,燃翻派對每一秒
許多參與過DJ QuestionMark策劃的音樂派對觀眾大概都曾說:「這派對好怪!怪得好有趣!」他經常在全場氛圍達到最高潮時,忽然將音樂關掉,讓大家原地平躺,進行三分鐘的冥想;「婚友社」主題派對找來公司法律顧問,教導大家如何辨識並尊重他人身體界線,「我就是想透過一個大家容易參與,也能夠接受的媒介,悄悄地把我想傳遞的訊息帶出去。」
社會大眾對派對的既定印象大多是吵鬧、危險,甚至是被無理搭訕。DJ QuestionMark認為不需要將標籤撕下,而是能將之分開看待,「標籤是認識一件事情的媒介,所以應該將它分開來,讓大家有能力去分辨。」
他巧妙地在派對裡加入新意,以逆向操作的方式跳脫窠臼,反倒使整場派對變得更好玩,讓人與人、人與音樂之間的互動更像一場即興行為藝術,「我是用策展的脈絡在玩派對,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原則是讓人有一點Take away。」
看起來很鬧的派對實際上是他和團隊精心策劃與嚴密計算的結果,確保每一分「胡鬧」都在意料之內,失控的狂歡其實是有意識的操控,「我們現在的工作系統蠻像劇場的運作模式,劇場的製作流程比較嚴謹繁瑣。」
他曾在劇場擔任配樂長達五年,這段經歷深深影響他後來的音樂路,亦成為創作的契機,「大學時期接觸劇場,那時候劇場裡剛好缺音樂人,大家就找我,所以一切的起頭就是:『我看你好像會!』」熱愛挑戰的他不會就學,只要事情不是完全不行就會去試試看,如同高中臨危授命,替DJ老師在政大放人生第一場DJ秀。許多「第一次」都是這樣不期而遇,卻又像命中注定。
Photo Credit: 五樓製作提供 DJ QuestionMark早期參與劇場與時尚秀場音樂製作的經驗是他重要的養分 進入「心流」,平衡商業與創意
「有時候,你想把自己推到下一個Level,就必須再做更多的事,勇敢直前。」2020年從英國返台後,DJ QuestionMark帶著這股動力,將出國前為Spinbox傻瓜黑膠唱機品牌建立的公司「五樓製作」系統化,從單打獨鬥升級成有規模的團隊,意味著他不再只專注於音樂和表演,還涉及派對策劃、劇場展演、跨界策展等以音樂為基底的項目,使他從創作者轉變為管理者。
「一個人做事彈性大、執行快,但量能有限。人多力量大,但管理卻變成挑戰,」他坦言,「最大的挑戰就是學著成為一位好的管理者,如何分配量能、平衡創作與表演。」
這兩者間的平衡是永無止盡的輪迴,「有個名詞『心流』,就是要進入一種極度專注的狀態,創作才會有效率。」他將專業創作人和非專業創作人的差別定義在隨時保持80%以上的輸出,後者則是被動等待靈感,「我一直很努力想讓自己成為一個『真正』專業的創作人。」
「嚴以律己」是DJ QuestionMark身上最鮮明的體現,也使他在創作與管理的天秤兩端更加全力以赴,「當創作成為工作時,一定會犧牲一部分的快樂,雖然依然快樂,但是不可能沒有壓力,因為這就是工作。」
他形容創作過程是持續的拉扯,而拉扯是痛苦的,「是不是不夠好?如何能再更好?」的質疑經常在心底盤旋,但完成專案的成就感足以掩蓋,甚至消弭那些痛苦,「我相信大多數藝術家、創作者都是這樣想的。」
Photo Credit: 五樓製作提供 2015年DJ QuestionMark創立「五樓製作」,作為整合音樂、派對策展與創意企劃的基地 創造與AI共舞的節奏
曾走遍Glastonbury、Midem、SXSW等國際音樂節,DJ QuestionMark印象最深刻的並非舞台表演本身,反倒是背後的策劃理念、思維模式與執行邏輯等軟性概念。
他舉例,在Glastonbury曾見過為工作人員設置的Crew Bar和Crew Club,不論是演出者、驗票員還是保安人員,全都能自由進入專屬場域,享受只屬於「幕後人員」的表演,「這對我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撼動,原來我們不只是個勞工,也可以被這樣尊重。我在那個場合的身份,居然也值得被娛樂!」
這些大型音樂活動歷經多年演進,淬煉自西洋音樂與娛樂文化的深厚底蘊,其規模源於蓬勃的產業發展,而蓬勃必然會帶來競爭,甚至是惡性競爭。DJ QuestionMark認為這正是國內外音樂圈最大的差異,「惡性競爭會磨出越來越高的標準,台灣的競爭還沒到那個強度,反而容易出現『吃不飽也餓不死』的狀態。」
DJ QuestionMark對台灣DJ產業依然抱持樂觀的態度,他觀察這是尚未飽和、仍有極大發展潛力的領域。但同時,他也不諱言其中的隱憂。
「台灣的音樂發展長期以來都圍繞著高傳唱度的情歌,那是一種獨特的環境荷爾蒙,很像是某種華人的音樂娛樂基因。」他指出,相較起其他曲風,情歌比較有機會獲得穩定的版權被動收入;大廠偏好傳唱度高,容易入口的音樂 ; 堅持獨特口味的創作人常因為苦求資源而奔波。相比之下的『平凡』與『獨特』常常呈現一種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
不過,隨著網路時代來臨,音樂創作者也開闢出新的路徑,「現在從事音樂的門檻不像以往那麼高,只要找到屬於自己的觀眾就行。」曾經數位發展重創實體唱片銷量,如今卻使創作形式走向多元。AI技術即是最鮮明的例子,「這就是趨勢!你卡關的時候它幫你解決難題,你擁有更多時間在『創』上,AI則處理『作』的部分。」
時代不可逆,新世代創作者必須學會妥善運用工具,並在多元的創作形式中打磨出獨特性,才能精準抓住受眾的目光。對於夢想走上音樂路的新一代,DJ QuestionMark給出誠懇的建議,「先想好要把它當作Job還是Career,這會影響到你人生接下來所有的決定。」
選擇成為職業勢必將迎接更多挑戰,得額外學習很多可能與音樂無關的事情,但只要你有心理準備,那就別留遺憾、走下去。
Photo Credit: 五樓製作提供 VJ feiiic和DJ QuestionMark一起登上巴黎奧運的舞台,攜手演出
kaochishunPhoto Credit: 五樓製作提供 DJ QuestionMark登上國際音樂節 Clockenflap舞台,將來自台灣的英語金曲派對帶到現場
本文經台北文創授權轉載,原文 刊載於此
原文標題:DJ QuestionMark 派對是人和音樂互動的行為藝術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丁肇九
Orange background

Try Our AI Features

Explore what Daily8 AI can do for you: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Related Articles

【專訪】策展人DJ QuestionMark:「英語金曲復興運動」發起人,看台灣派對圈的樂觀與隱憂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專訪】策展人DJ QuestionMark:「英語金曲復興運動」發起人,看台灣派對圈的樂觀與隱憂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News Lens

time3 days ago

  • News Lens

【專訪】策展人DJ QuestionMark:「英語金曲復興運動」發起人,看台灣派對圈的樂觀與隱憂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DJ QuestionMark不僅拿過全球DJ大賽DMC台灣冠軍、代表參與巴黎奧運,還做過許多別出心裁的策劃,如「英語金曲復興運動」等。他擁有劇場配樂背景,強調「策展式派對」與創作管理間的平衡,推崇專業創作需保持高輸出狀態。他認為AI可輔助創作,並鼓勵新世代創作者明確定位音樂是興趣還是職涯。 文:蔡若君 DJ QuestionMark不僅拿過全球DJ大賽DMC台灣冠軍、代表參與巴黎奧運,還做過許多別出心裁的策劃:組「告野家樂團」為《魔獸世界》寫了多首高傳唱度的惡搞歌曲;推出音樂頻道《橘牆》系列節目,舉辦線上結合線下的「橘牆拍賣會」,使音樂派對升級為一場大型互動實驗。 音樂之於DJ QuestionMark,從來不只是單一形式的表達。他擅長跨領域合作、翻玩曲風,他的名字幾乎成為「創新」的代名詞。2023年他發起「英語金曲復興運動」,打造屬於台灣人共同記憶的英語金曲派對,「英文補習班」、「千禧嘻哈之夜」以及「婚友社」等各種結合台灣語境與文化的主題,讓派對不只是派對,更像是久別重逢的同樂會。 共感,即為DJ QuestionMark的發想核心,「我們從小到大,對許多英文歌曲都有獨特的『共感』,」他說,「我就是把這份共感抓出來,再包裝成企劃。派對本身其實就是一種共感的體現,參加這個活動的人,一定是因為裡頭有他們感興趣的論述。當大家找到共感,活動自然變得有趣起來。」 在2020年疫情前,他在英國待了五年,期間發現所謂「英語金曲」的定義在不同文化中各有所異。相較於在英國,新好男孩(Backstreet Boys)的歌曲在台灣有更高共鳴度;約翰藍儂雖舉世聞名,但在台灣的流行程度卻未必具備「金曲」的普遍共識,「因為我們成長過程中,某些關鍵時刻會遇到特定歌曲,可能因為廣告的大量播放,慢慢累積起屬於自己的音樂脈絡。」 換言之,「英語金曲復興運動」是以「懷舊」為底色的文化回溯,那些屬於台灣人共同記憶的英語金曲,映照出的是西洋音樂強勢襲來、揉和本土音樂及娛樂文化的光輝年代。 Photo Credit: 五樓製作提供 「英語金曲復興運動」自2023年開辦,2025年計畫辦理兩場盛大活動 Photo Credit: 五樓製作提供 「英語金曲復興運動」涵蓋多元主題,包括「英文補習班」、「千禧嘻哈之夜」、「婚友社」等主題策劃 策展思維加持,燃翻派對每一秒 許多參與過DJ QuestionMark策劃的音樂派對觀眾大概都曾說:「這派對好怪!怪得好有趣!」他經常在全場氛圍達到最高潮時,忽然將音樂關掉,讓大家原地平躺,進行三分鐘的冥想;「婚友社」主題派對找來公司法律顧問,教導大家如何辨識並尊重他人身體界線,「我就是想透過一個大家容易參與,也能夠接受的媒介,悄悄地把我想傳遞的訊息帶出去。」 社會大眾對派對的既定印象大多是吵鬧、危險,甚至是被無理搭訕。DJ QuestionMark認為不需要將標籤撕下,而是能將之分開看待,「標籤是認識一件事情的媒介,所以應該將它分開來,讓大家有能力去分辨。」 他巧妙地在派對裡加入新意,以逆向操作的方式跳脫窠臼,反倒使整場派對變得更好玩,讓人與人、人與音樂之間的互動更像一場即興行為藝術,「我是用策展的脈絡在玩派對,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原則是讓人有一點Take away。」 看起來很鬧的派對實際上是他和團隊精心策劃與嚴密計算的結果,確保每一分「胡鬧」都在意料之內,失控的狂歡其實是有意識的操控,「我們現在的工作系統蠻像劇場的運作模式,劇場的製作流程比較嚴謹繁瑣。」 他曾在劇場擔任配樂長達五年,這段經歷深深影響他後來的音樂路,亦成為創作的契機,「大學時期接觸劇場,那時候劇場裡剛好缺音樂人,大家就找我,所以一切的起頭就是:『我看你好像會!』」熱愛挑戰的他不會就學,只要事情不是完全不行就會去試試看,如同高中臨危授命,替DJ老師在政大放人生第一場DJ秀。許多「第一次」都是這樣不期而遇,卻又像命中注定。 Photo Credit: 五樓製作提供 DJ QuestionMark早期參與劇場與時尚秀場音樂製作的經驗是他重要的養分 進入「心流」,平衡商業與創意 「有時候,你想把自己推到下一個Level,就必須再做更多的事,勇敢直前。」2020年從英國返台後,DJ QuestionMark帶著這股動力,將出國前為Spinbox傻瓜黑膠唱機品牌建立的公司「五樓製作」系統化,從單打獨鬥升級成有規模的團隊,意味著他不再只專注於音樂和表演,還涉及派對策劃、劇場展演、跨界策展等以音樂為基底的項目,使他從創作者轉變為管理者。 「一個人做事彈性大、執行快,但量能有限。人多力量大,但管理卻變成挑戰,」他坦言,「最大的挑戰就是學著成為一位好的管理者,如何分配量能、平衡創作與表演。」 這兩者間的平衡是永無止盡的輪迴,「有個名詞『心流』,就是要進入一種極度專注的狀態,創作才會有效率。」他將專業創作人和非專業創作人的差別定義在隨時保持80%以上的輸出,後者則是被動等待靈感,「我一直很努力想讓自己成為一個『真正』專業的創作人。」 「嚴以律己」是DJ QuestionMark身上最鮮明的體現,也使他在創作與管理的天秤兩端更加全力以赴,「當創作成為工作時,一定會犧牲一部分的快樂,雖然依然快樂,但是不可能沒有壓力,因為這就是工作。」 他形容創作過程是持續的拉扯,而拉扯是痛苦的,「是不是不夠好?如何能再更好?」的質疑經常在心底盤旋,但完成專案的成就感足以掩蓋,甚至消弭那些痛苦,「我相信大多數藝術家、創作者都是這樣想的。」 Photo Credit: 五樓製作提供 2015年DJ QuestionMark創立「五樓製作」,作為整合音樂、派對策展與創意企劃的基地 創造與AI共舞的節奏 曾走遍Glastonbury、Midem、SXSW等國際音樂節,DJ QuestionMark印象最深刻的並非舞台表演本身,反倒是背後的策劃理念、思維模式與執行邏輯等軟性概念。 他舉例,在Glastonbury曾見過為工作人員設置的Crew Bar和Crew Club,不論是演出者、驗票員還是保安人員,全都能自由進入專屬場域,享受只屬於「幕後人員」的表演,「這對我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撼動,原來我們不只是個勞工,也可以被這樣尊重。我在那個場合的身份,居然也值得被娛樂!」 這些大型音樂活動歷經多年演進,淬煉自西洋音樂與娛樂文化的深厚底蘊,其規模源於蓬勃的產業發展,而蓬勃必然會帶來競爭,甚至是惡性競爭。DJ QuestionMark認為這正是國內外音樂圈最大的差異,「惡性競爭會磨出越來越高的標準,台灣的競爭還沒到那個強度,反而容易出現『吃不飽也餓不死』的狀態。」 DJ QuestionMark對台灣DJ產業依然抱持樂觀的態度,他觀察這是尚未飽和、仍有極大發展潛力的領域。但同時,他也不諱言其中的隱憂。 「台灣的音樂發展長期以來都圍繞著高傳唱度的情歌,那是一種獨特的環境荷爾蒙,很像是某種華人的音樂娛樂基因。」他指出,相較起其他曲風,情歌比較有機會獲得穩定的版權被動收入;大廠偏好傳唱度高,容易入口的音樂 ; 堅持獨特口味的創作人常因為苦求資源而奔波。相比之下的『平凡』與『獨特』常常呈現一種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 不過,隨著網路時代來臨,音樂創作者也開闢出新的路徑,「現在從事音樂的門檻不像以往那麼高,只要找到屬於自己的觀眾就行。」曾經數位發展重創實體唱片銷量,如今卻使創作形式走向多元。AI技術即是最鮮明的例子,「這就是趨勢!你卡關的時候它幫你解決難題,你擁有更多時間在『創』上,AI則處理『作』的部分。」 時代不可逆,新世代創作者必須學會妥善運用工具,並在多元的創作形式中打磨出獨特性,才能精準抓住受眾的目光。對於夢想走上音樂路的新一代,DJ QuestionMark給出誠懇的建議,「先想好要把它當作Job還是Career,這會影響到你人生接下來所有的決定。」 選擇成為職業勢必將迎接更多挑戰,得額外學習很多可能與音樂無關的事情,但只要你有心理準備,那就別留遺憾、走下去。 Photo Credit: 五樓製作提供 VJ feiiic和DJ QuestionMark一起登上巴黎奧運的舞台,攜手演出 kaochishunPhoto Credit: 五樓製作提供 DJ QuestionMark登上國際音樂節 Clockenflap舞台,將來自台灣的英語金曲派對帶到現場 本文經台北文創授權轉載,原文 刊載於此 原文標題:DJ QuestionMark 派對是人和音樂互動的行為藝術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丁肇九

「安娜貝爾」巡演隨行靈異觀察員驟逝,巡演續辦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安娜貝爾」巡演隨行靈異觀察員驟逝,巡演續辦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News Lens

time20-07-2025

  • News Lens

「安娜貝爾」巡演隨行靈異觀察員驟逝,巡演續辦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靈異調查員丹·里維拉於賓州飯店猝逝,享年54歲。警方初步判定自然死亡,與他巡迴展出的「安娜貝爾」娃娃無關,娃娃當時並不在房間內。里維拉曾參與多個靈異節目製作,近期正隨團隊巡迴展出該娃娃。官方呼籲勿過度揣測。 美國康乃狄克州(Connecticut)籍的54歲靈異調查員丹里維拉(Dan Rivera)被發現在賓州蓋茨堡(Gettysburg)一間飯店的房間內已經沒有生命跡象。里維拉於7月13日(星期日)在完成一場售罄的「Devils on the Run」巡迴展覽後返回飯店休息,當晚被同事發現時已無法復甦,急救人員雖即刻進行心肺復甦術仍不治。 賓州警方及法醫調查後並未發現任何可疑跡象,初步判定為自然死亡,死因待屍檢結果出爐,事發時所展示的「安娜貝爾」娃娃並不在現場,縣法醫證實他到場時並未見到娃娃,也確認該娃娃根本未帶進房間。 里維拉生前是新英格蘭心靈研究協會(New England Society for Psychic Research,NESPR)的首席調查員之一,曾亮相旅遊頻道(Travel Channel)節目《最恐怖的地方》(Most Haunted Places),並擔任Netflix靈異節目《被鬼纏身28天》(28 Days Haunted)顧問製作人。 近期,他隨同NESPR團隊巡迴全美舉辦「Devils on the Run」巡演,展出「安娜貝爾娃娃」,這次巡演7月11日至13日在賓州蓋茨堡的美國士兵國家孤兒院(Soldiers National Orphanage)舉行,由當地的「幽靈影像」(Ghostly Images of Gettysburg)團體承辦。展覽宣傳稱,參觀者可近距離見到這個「世界上最鬧鬼的物品之一」,門票數場次均已售罄。 在巡演最後一站結束後的當晚,里維拉返回飯店房間休息,但不久後被飯店人員發現已失去意識。 賓州州警表示,里維拉是在飯店房間由工作人員發現死亡,沒有發現打鬥痕跡或他殺跡象,初步判定為自然死亡。地方法醫辦公室表示,死者生前曾向同事訴說身體不適,返回房間休息。調查人員認為,在場未看到任何異常或可疑物品或情況,強調目前沒有證據顯示他殺或其他特殊因素。 里維拉生前所展示的「安娜貝爾娃娃」(Annabelle)是一個紅色條紋圓點的拉絨洋娃娃,因為美國著名靈異調查員華倫夫婦(Ed and Lorraine Warren)在1970年代對它的調查而聞名。 1968年康乃狄克州一名學生護士獲贈此娃娃並帶回與室友同住,隨後開始出現異常現象,娃娃會自行移動、留字條甚至襲擊房客。一位通靈師曾稱娃娃內附一個叫「安娜貝爾」的女童靈魂,但華倫夫婦認為是惡靈所為,遂將娃娃帶走,所在華倫位於康州的「邪惡博物館」中,娃娃被鎖在玻璃箱內以防止靈體擴散。 里維拉之死引發網路上許多猜測及陰謀論。部分人將死訊與安娜貝爾娃娃的詛咒連結在一起,但相關官方調查結果未支持這些聯想。賓州州警重申現場調查未發現異常。法醫也明確表示娃娃不在案發現場,多位曾與之共事的靈異節目主持人及同行在社群媒體上呼籲理性看待這起悲劇。 在里維拉意外逝世後,NESPR表示會遵循既定計劃繼續舉辦,原定今年剩餘的巡演場次仍將照常進行,主辦單位將以此紀念里維拉,也延續華倫夫婦開啟的靈異文化傳承。 新聞來源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莊舒亦 核稿編輯:楊士範

張碩尹工作室攜手爆炸理論,台英合作SXSW獲獎作《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限定展出
張碩尹工作室攜手爆炸理論,台英合作SXSW獲獎作《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限定展出

News Lens

time08-07-2025

  • News Lens

張碩尹工作室攜手爆炸理論,台英合作SXSW獲獎作《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限定展出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由台灣「張碩尹工作室」與英國「爆炸理論」共同製作,獲今年美國SXSW混合實境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作品融合AI視覺感測,觀眾無須穿戴裝置,透過移動於老公寓四個空間中觸發敘事。此互動裝置打破線性敘事,並強調觀眾的共同參與,於7月4日至20日在台北限定展出。 由台灣藝術團隊「張碩尹工作室」與英國藝術團體「爆炸理論」共同製作的《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在今(2025)年年初獲得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SXSW)混合實境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後,近期回到台北,於7月4日至20日展出(期間不公休),並在後續於亞洲、歐洲巡演。 Photo Credit: 張碩尹工作室提供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展覽視覺 Photo Credit: 張碩尹工作室提供ANPIS FOTO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展場照 西南偏南至今歷史30餘年,在德州奧斯汀市舉辦,是全美乃至於全球深具指標性,且規模巨大的音樂節,每年為期十天左右,有超過2000組以上的音樂表演者演出。 其實西南偏南也不僅侷限於「音樂節」,此展節更是複合式內容,除了音樂以外,更有電影、品牌活動、新創科技最新的互動式體驗等等,台灣的相關影像作品就也多次登上西南偏南。西南偏南也成為各界藝術跨領域的交流展地。 而由「張碩尹工作室」與「爆炸理論」共同製作《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就在今年的西南偏南亮相,至於雙方的合作則要追溯到2016年,當時張碩尹曾於爆炸理論在布萊頓工作室駐村一個月。 張碩尹表示:「當初觀看到的,是藝術計畫除了成為展覽中的展示品之外,能夠成為溢出社會建制的『事件』,藝術家能夠透過藝術計畫之靈活與機動性,連結各形各色的人事物,進一步能夠成為寬廣世界溝通的管道。」 奠基於此因緣,張碩尹工作室在2023年夏天向爆炸理論提案,開始《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為期一年半的開發與製作,此次合作則延續張碩尹工作室和爆炸理論雙方對於「互動性」的高度興趣。而《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則在今年美國西南偏南藝術節(SXSW)進行全球首映,並獲得混合實境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 對此,評審團表示:「這件作品讓我們感受到迷惘、沮喪和彼此疏離。一開始只是悶燒著,但是最終成為空間、故事、科技和人類行為之間產生了意料不到的聯繫和交會舞蹈。」 西南偏南獲獎之後,《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在暑期回到台北進行期間限定放映。 而《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是由導演蔡弦剛執導,台灣演員夏騰宏與柯念萱主演。背景設定在一間台灣老公寓,文本圍繞在災難中破碎崩解的婚姻故事。官方也表示,這不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互動式、沈浸式的裝置;且觀眾不需使用穿戴裝置,而是使用「AI視覺感測系統」(AI Computer Vision System)即可體驗。 展場地面標示住宅的四個空間——廚房、客廳、臥室與浴室,而當觀眾踏入其中一個空間,系統則會偵測移動,並切換到該房間的故事;透過空間的移動,觀眾也將拼湊出這對伴侶曾在此生活的痕跡。 官方表示,《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打破線性敘事,給予觀眾更多摸索空間,建構出新型態的觀看體驗;也正因作品敘事仰賴觀眾的移動方能進行,於是沒有觀眾,就沒有作品,而藝術家也刻意模糊,將重點擺在傳達作品的情感氛圍,不去說明故事發生什麼事,讓觀眾填補空白。 特別的部分也在由於,每場次的觀眾人數可能不只一人,因此觀眾間的狀態也彼此建構成了AI偵測的一部份——AI視覺感測系統在偵測展間的人流,再決定切換視角;從這個面向來看,觀眾彼此的關係則也是作品觀看順序的一部份。 針對於此,爆炸理論的業務經理Anne Rupert表示:「特別喜歡觀察人們如何和作品互動,努力了解故事的樣子,甚至還看見觀眾會一隻手放在房間,另一腳又放在廚房,試圖混淆系統的滑稽舉動,也發展出團隊從未想過的互動的方式。」 展覽資訊 放映:《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 展期:7月4日至7月20日(期間不公休) 開放時間: 11:00至21:00 地點: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 免費觀展,每場演出席次有限,預約連結請點此 Photo Credit: 張碩尹工作室提供 《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展場照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核稿編輯:楊士範

DOWNLOAD THE APP

Get Started Now: Download the App

Ready to dive into a world of global content with local flavor? Download Daily8 app today from your preferred app store and start exploring.
app-storeplay-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