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伊朗、阿富汗到伊拉克,美國的軍事干預有效嗎?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文:諾伯托.帕雷德斯(Norberto Paredes,BBC西班牙語記者)
美國總統川普去年五月嚴厲批評前任總統的干預主義政策時,引起外界譁然。
「最終,那些所謂的國家建設者摧毀的國家遠多於他們建立的。」他明顯是在指2003年極具爭議的伊拉克戰爭。
「干預主義者介入了那些他們根本不了解的複雜社會。」他又補充道。
這番話是在他訪問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期間發表的。一些分析人士今年曾表示,至少在川普第二任期時,美國在中東的干預主義可能成為過去式。
然而,不過一個多月後,美國就對伊朗的三處核設施發動攻擊,將華盛頓捲入伊朗與以色列最新一輪衝突之中。
透過此次攻擊,美國和以色列意圖終結伊朗的核武野心。
「我們的目標是摧毀伊朗的核濃縮能力,遏止這個全球頭號恐怖主義支持國所帶來的核威脅。」川普在行動後表示。
然而歷史表明,當西方國家試圖在海外「解決」問題時,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黎巴嫩裔美籍作家、倫敦政經學院中東政治與國際關係教授法瓦茲.格爾蓋斯(Fawaz Gerges)指出,自1940年代末以來,美國干預主義便一直是中東國際關係的主軸。
「最近美國對伊朗的空襲就是該政策的又一明顯例證。」這位《真正出了什麼錯:西方與中東民主的失敗》(What Really Went Wrong: The West and the Failure of Democracy in the Middle East)一書作者對BBC表示。
那麼,美國還在哪些地方發動過干預?又產生了哪些後果? 伊朗政變
1953年,伊朗民選總理穆罕默德.摩薩台(Mohammad Mossadeq)被推翻,這場政變由伊朗軍方主導,並獲得美英支持。
摩薩台僅當時上台僅兩年,他發誓要將伊朗龐大的石油資源國有化。
然而,這一舉措,再加上當時看似日益上升的共產主義威脅,令倫敦與華盛頓感到憂慮——戰後兩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伊朗石油。
儘管這場政變最初被包裝成恢復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國王(Shah Mohammad Reza Pahlavi)統治的民眾起義,但其背後實際上有英美情報機構的策動與支持。 1977 年,美國總統卡特歡迎伊朗國王巴列維訪問白宮。
2000年,美國時任國務卿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首次公開談及美國在伊朗政變中的角色。
2009年,美國總統歐巴馬在開羅發表演說,也承認了華盛頓參與了這次政變。
2013年,即政變60週年,美國中情局(CIA)公布了一批文件,首次正式承認其在政變中扮演的角色。
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釋出的文件中寫道:「這場軍事政變……是在中情局的指導下實施,作為美國外交政策的一部分。」
格爾蓋斯教授指出,當前美伊衝突的根源可追溯至那場秘密干預。
「伊朗人從未原諒美國推翻了一位合法的民選總理,並扶植一位殘暴的獨裁者——伊朗國王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他解釋說。
「今天伊朗的反美情緒,是因為政治菁英認為美國改變了伊朗政治的發展方向。」
格爾蓋斯教授亦指出,美國曾試圖影響埃及總統納瑟(Gamal Abdel Nasser)的國內政策,並改變他的民族主義路線,但收效甚微。 美國曾支持阿富汗伊斯蘭分子
1979年,蘇聯軍隊入侵阿富汗,以支持一年前上台、正陷入分裂的共產政權。
但蘇軍很快遭遇名為「聖戰士」(Mujahideen)的伊斯蘭抵抗行動。
這支隊伍由反對共產政府的伊斯蘭極端主義分子組成,獲得美國、巴基斯坦、中國、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等多國支持。
在冷戰期間,美國是對阿富汗提供武器與資金最多的國家之一,目的是阻撓蘇聯在當地的目標。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蘇聯入侵阿富汗最初是為了鞏固那裡的共產主義政府。
根據後來解密的文件、記者調查與證人證詞顯示,美國當時的策略是要將蘇聯困在阿富汗,使其深陷一場如同越戰般消耗人力與資源的泥濘。
這項行動名為「旋風行動」(Operation Cyclone),被當時媒體形容為「中情局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秘密行動」。
時任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甚至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接見了一個聖戰者領袖代表團。
1988年,在簽署《日內瓦協議》後,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開始撤軍,結束長達近十年的佔領。最後一批蘇軍於1989年初離開阿富汗。
但不久之後,阿富汗便陷入內戰,參戰方包括各派軍閥與失去蘇聯支持的政府軍,後者很快瓦解。
塔利班勢力於此背景下崛起,他們遵循嚴格的伊斯蘭教法(Sharia)。其領導人多數曾在聖戰者運動中與蘇軍作戰,並獲得美國等國提供的武器。
同樣地,在蘇阿戰爭結束後,一群阿富汗老兵創建了蓋達組織(Al-Qaeda),試圖將伊斯蘭聖戰擴展至阿富汗以外。
塔利班為該組織及其領袖賓拉登(Osama bin Laden)提供庇護,使其得以策劃並發動2001年9月11日對美國的攻擊行動。
阿拉巴馬大學政治系中東研究教授瓦利德.哈茲本(Waleed Hazbun)指出,在冷戰期間,美國對中東的多數干預可被視為一種「權力平衡行動」。
「他們試圖反制任何反對美國及其盟友利益的政治力量。」他在接受BBC訪問時表示。
哈茲本教授認為,美國主導的波斯灣戰爭(1990–1991)便是一個例子。
「那場行動旨在反制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科威特得以主權恢復。冷戰結束後,美國政策制定者與該地區領導人進行討論,以尋找滿足共同安全需求的方法。」他說。
然而,他指出,自柯林頓政府起,美國開始採取另一種策略。
「目標是建立一個符合美國利益及其區域秩序願景的安全架構。」他解釋。
「這包括一方面推動和平進程及阿拉伯–以色列關係正常化,使所有阿拉伯國家與美國及以色列結盟;另一方面則透過軍事手段與制裁遏制伊朗和伊拉克。」
在某些情況下,美國的干預政策與對以色列的支持攜手並進——這種支持被美國領導人形容為「無條件且堅定不移」。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以色列一直是美國對外援助的最大接受國,每年獲得數十億美元資金。 重返阿富汗追擊塔利班
2001年10月,美國發動對阿富汗的入侵行動,聲稱此舉旨在驅逐塔利班、支持民主,並在911攻擊後消除蓋達組織帶來的威脅。
華盛頓迅速攻佔阿富汗首都喀布爾。
自2003年起,北約部隊亦進駐阿富汗,參與戰鬥任務,並訓練當地安全部隊。
三年後,一個新政府在阿富汗上台,但塔利班的血腥攻擊仍持續不斷。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美軍在阿富汗戰爭中傷亡慘重。
2009年,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增兵阿富汗,一度成功壓制塔利班勢力,但成效並未持久。
2014年,阿富汗戰爭爆發以來最血腥的一年,北約部隊結束任務,將安全責任交由阿富汗軍方接管。
隨後,塔利班擴大其控制區域。
隔年,塔利班勢力持續壯大,發動多起自殺式攻擊,並聲稱對喀布爾的國會大樓及首都國際機場附近的攻擊承認責任。
最終,拜登政府於2021年4月決定從阿富汗撤軍,結束美國主導入侵行動20年後的軍事部署。
這項決定引發極大爭議,也導致喀布爾迅速淪入塔利班手中,外界紛紛將之比擬為1975年南越政府垮台時的情景。
「這是拜登的西貢時刻,」美國共和黨眾議員伊莉絲.斯特凡尼克(Elise Stefanik)在社交媒體上寫道,「這是國際舞台上的災難性失敗,永遠不會被遺忘。」
一位不具名的前阿富汗官員對BBC透露,塔利班藉此獲得大量軍事裝備,這些裝備大多源自美國。
聯合國2023年一份報告指出,塔利班允許地方指揮官保留20%所繳獲的美製武器,導致黑市軍火交易猖獗。 入侵伊拉克
1990年8月,由時任總統海珊(Saddam Hussein)指揮的伊拉克軍隊越境入侵科威特,數百名抵抗者遭到殺害,科威特政府被迫流亡至沙烏地阿拉伯。
對許多人而言,這標誌著中東歷史上漫長且動盪時期的開始。
在多次警告與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後,由美國領導、英國與沙烏地阿拉伯提供主要支持的聯軍——為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聯合行動——於1991年1月17日發動軍事行動,將伊拉克軍隊逐出科威特。
其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87號決議,要求伊拉克銷毀其所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包括核、生化武器以及遠程彈道飛彈。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2003年4月,準備部署在巴格達附近的美軍
1998年,伊拉克中止與聯合國武器檢查人員的合作。2001年美國紐約世貿中心與華盛頓五角大廈遭遇恐怖攻擊後,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希開始計劃入侵伊拉克。
布希指控海珊繼續囤積和製造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並聲稱伊拉克與伊朗、朝鮮一同構成所謂的「邪惡軸心」。
時任美國國務卿鮑爾(Colin Powell)於2003年在聯合國表示,伊拉克擁有生物武器的「流動實驗室」。
但到了2004年,他承認相關證據「似乎並不那麼可靠」。
英國、澳洲和波蘭加入了美國的入侵行動,但德國、加拿大、法國與墨西哥等多國則表達反對。
時任法國外交部長德維勒班(Dominique de Villepin)曾表示,軍事干預是「最糟糕的解決方案」,而作為北約成員及伊拉克鄰國的土耳其,則拒絕讓美軍及其盟國使用其空軍基地。
哈茲本教授向BBC指出,美國試圖實現政權更替,並將自身的安全想法強加於中東地區。
BBC國際事務編輯傑里米.鮑文(Jeremy Bowen)則表示,這場入侵對伊拉克與其人民而言是一場災難,使該國陷入長達數十年的混亂。
「自2003年爆發的混亂與暴力,不僅沒有摧毀賓拉登和聖戰極端分子的意識形態,反而助長了聖戰主義者的極端行動。」他在2023年、入侵20週年之際發表評論指出。
這場戰爭的另一後果是,蓋達組織得以重組並轉化為自稱的「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至於因2003年入侵而死亡的伊拉克人總數,至今仍無法精確統計。
根據「伊拉克死亡人數」統計計劃(Iraq Body Count, IBC)資料,2003年至2022年間,共有20萬9982名伊拉克平民死於戰爭。
哈茲本教授表示,現在的需要是,美國應該支持地區自身促動安全的努力。
「一個致力於達成安全共識的地區,而不是透過美國及其盟友的強大軍事力量來建立秩序,或許更符合美國的全球利益。」他說。
本文經《BBC News 中文》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Hashtags

Try Our AI Features
Explore what Daily8 AI can do for you: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Related Articles


News Lens
07-07-2025
- News Lens
從伊朗、阿富汗到伊拉克,美國的軍事干預有效嗎?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美總統川普批評干預主義,卻攻擊伊朗核設施,顯示美國中東政策矛盾。歷史上,美國干預伊朗、阿富汗及伊拉克,均造成長期動盪,反恐戰爭反而助長極端主義。專家建議美國應尊重區域安全共識,而非強加自身秩序。 文:諾伯托.帕雷德斯(Norberto Paredes,BBC西班牙語記者) 美國總統川普去年五月嚴厲批評前任總統的干預主義政策時,引起外界譁然。 「最終,那些所謂的國家建設者摧毀的國家遠多於他們建立的。」他明顯是在指2003年極具爭議的伊拉克戰爭。 「干預主義者介入了那些他們根本不了解的複雜社會。」他又補充道。 這番話是在他訪問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期間發表的。一些分析人士今年曾表示,至少在川普第二任期時,美國在中東的干預主義可能成為過去式。 然而,不過一個多月後,美國就對伊朗的三處核設施發動攻擊,將華盛頓捲入伊朗與以色列最新一輪衝突之中。 透過此次攻擊,美國和以色列意圖終結伊朗的核武野心。 「我們的目標是摧毀伊朗的核濃縮能力,遏止這個全球頭號恐怖主義支持國所帶來的核威脅。」川普在行動後表示。 然而歷史表明,當西方國家試圖在海外「解決」問題時,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黎巴嫩裔美籍作家、倫敦政經學院中東政治與國際關係教授法瓦茲.格爾蓋斯(Fawaz Gerges)指出,自1940年代末以來,美國干預主義便一直是中東國際關係的主軸。 「最近美國對伊朗的空襲就是該政策的又一明顯例證。」這位《真正出了什麼錯:西方與中東民主的失敗》(What Really Went Wrong: The West and the Failure of Democracy in the Middle East)一書作者對BBC表示。 那麼,美國還在哪些地方發動過干預?又產生了哪些後果? 伊朗政變 1953年,伊朗民選總理穆罕默德.摩薩台(Mohammad Mossadeq)被推翻,這場政變由伊朗軍方主導,並獲得美英支持。 摩薩台僅當時上台僅兩年,他發誓要將伊朗龐大的石油資源國有化。 然而,這一舉措,再加上當時看似日益上升的共產主義威脅,令倫敦與華盛頓感到憂慮——戰後兩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伊朗石油。 儘管這場政變最初被包裝成恢復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國王(Shah Mohammad Reza Pahlavi)統治的民眾起義,但其背後實際上有英美情報機構的策動與支持。 1977 年,美國總統卡特歡迎伊朗國王巴列維訪問白宮。 2000年,美國時任國務卿歐布萊特(Madeleine Albright),首次公開談及美國在伊朗政變中的角色。 2009年,美國總統歐巴馬在開羅發表演說,也承認了華盛頓參與了這次政變。 2013年,即政變60週年,美國中情局(CIA)公布了一批文件,首次正式承認其在政變中扮演的角色。 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釋出的文件中寫道:「這場軍事政變……是在中情局的指導下實施,作為美國外交政策的一部分。」 格爾蓋斯教授指出,當前美伊衝突的根源可追溯至那場秘密干預。 「伊朗人從未原諒美國推翻了一位合法的民選總理,並扶植一位殘暴的獨裁者——伊朗國王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他解釋說。 「今天伊朗的反美情緒,是因為政治菁英認為美國改變了伊朗政治的發展方向。」 格爾蓋斯教授亦指出,美國曾試圖影響埃及總統納瑟(Gamal Abdel Nasser)的國內政策,並改變他的民族主義路線,但收效甚微。 美國曾支持阿富汗伊斯蘭分子 1979年,蘇聯軍隊入侵阿富汗,以支持一年前上台、正陷入分裂的共產政權。 但蘇軍很快遭遇名為「聖戰士」(Mujahideen)的伊斯蘭抵抗行動。 這支隊伍由反對共產政府的伊斯蘭極端主義分子組成,獲得美國、巴基斯坦、中國、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等多國支持。 在冷戰期間,美國是對阿富汗提供武器與資金最多的國家之一,目的是阻撓蘇聯在當地的目標。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蘇聯入侵阿富汗最初是為了鞏固那裡的共產主義政府。 根據後來解密的文件、記者調查與證人證詞顯示,美國當時的策略是要將蘇聯困在阿富汗,使其深陷一場如同越戰般消耗人力與資源的泥濘。 這項行動名為「旋風行動」(Operation Cyclone),被當時媒體形容為「中情局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秘密行動」。 時任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甚至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接見了一個聖戰者領袖代表團。 1988年,在簽署《日內瓦協議》後,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開始撤軍,結束長達近十年的佔領。最後一批蘇軍於1989年初離開阿富汗。 但不久之後,阿富汗便陷入內戰,參戰方包括各派軍閥與失去蘇聯支持的政府軍,後者很快瓦解。 塔利班勢力於此背景下崛起,他們遵循嚴格的伊斯蘭教法(Sharia)。其領導人多數曾在聖戰者運動中與蘇軍作戰,並獲得美國等國提供的武器。 同樣地,在蘇阿戰爭結束後,一群阿富汗老兵創建了蓋達組織(Al-Qaeda),試圖將伊斯蘭聖戰擴展至阿富汗以外。 塔利班為該組織及其領袖賓拉登(Osama bin Laden)提供庇護,使其得以策劃並發動2001年9月11日對美國的攻擊行動。 阿拉巴馬大學政治系中東研究教授瓦利德.哈茲本(Waleed Hazbun)指出,在冷戰期間,美國對中東的多數干預可被視為一種「權力平衡行動」。 「他們試圖反制任何反對美國及其盟友利益的政治力量。」他在接受BBC訪問時表示。 哈茲本教授認為,美國主導的波斯灣戰爭(1990–1991)便是一個例子。 「那場行動旨在反制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科威特得以主權恢復。冷戰結束後,美國政策制定者與該地區領導人進行討論,以尋找滿足共同安全需求的方法。」他說。 然而,他指出,自柯林頓政府起,美國開始採取另一種策略。 「目標是建立一個符合美國利益及其區域秩序願景的安全架構。」他解釋。 「這包括一方面推動和平進程及阿拉伯–以色列關係正常化,使所有阿拉伯國家與美國及以色列結盟;另一方面則透過軍事手段與制裁遏制伊朗和伊拉克。」 在某些情況下,美國的干預政策與對以色列的支持攜手並進——這種支持被美國領導人形容為「無條件且堅定不移」。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以色列一直是美國對外援助的最大接受國,每年獲得數十億美元資金。 重返阿富汗追擊塔利班 2001年10月,美國發動對阿富汗的入侵行動,聲稱此舉旨在驅逐塔利班、支持民主,並在911攻擊後消除蓋達組織帶來的威脅。 華盛頓迅速攻佔阿富汗首都喀布爾。 自2003年起,北約部隊亦進駐阿富汗,參與戰鬥任務,並訓練當地安全部隊。 三年後,一個新政府在阿富汗上台,但塔利班的血腥攻擊仍持續不斷。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美軍在阿富汗戰爭中傷亡慘重。 2009年,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增兵阿富汗,一度成功壓制塔利班勢力,但成效並未持久。 2014年,阿富汗戰爭爆發以來最血腥的一年,北約部隊結束任務,將安全責任交由阿富汗軍方接管。 隨後,塔利班擴大其控制區域。 隔年,塔利班勢力持續壯大,發動多起自殺式攻擊,並聲稱對喀布爾的國會大樓及首都國際機場附近的攻擊承認責任。 最終,拜登政府於2021年4月決定從阿富汗撤軍,結束美國主導入侵行動20年後的軍事部署。 這項決定引發極大爭議,也導致喀布爾迅速淪入塔利班手中,外界紛紛將之比擬為1975年南越政府垮台時的情景。 「這是拜登的西貢時刻,」美國共和黨眾議員伊莉絲.斯特凡尼克(Elise Stefanik)在社交媒體上寫道,「這是國際舞台上的災難性失敗,永遠不會被遺忘。」 一位不具名的前阿富汗官員對BBC透露,塔利班藉此獲得大量軍事裝備,這些裝備大多源自美國。 聯合國2023年一份報告指出,塔利班允許地方指揮官保留20%所繳獲的美製武器,導致黑市軍火交易猖獗。 入侵伊拉克 1990年8月,由時任總統海珊(Saddam Hussein)指揮的伊拉克軍隊越境入侵科威特,數百名抵抗者遭到殺害,科威特政府被迫流亡至沙烏地阿拉伯。 對許多人而言,這標誌著中東歷史上漫長且動盪時期的開始。 在多次警告與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後,由美國領導、英國與沙烏地阿拉伯提供主要支持的聯軍——為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聯合行動——於1991年1月17日發動軍事行動,將伊拉克軍隊逐出科威特。 其後,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687號決議,要求伊拉克銷毀其所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包括核、生化武器以及遠程彈道飛彈。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2003年4月,準備部署在巴格達附近的美軍 1998年,伊拉克中止與聯合國武器檢查人員的合作。2001年美國紐約世貿中心與華盛頓五角大廈遭遇恐怖攻擊後,時任美國總統喬治.布希開始計劃入侵伊拉克。 布希指控海珊繼續囤積和製造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並聲稱伊拉克與伊朗、朝鮮一同構成所謂的「邪惡軸心」。 時任美國國務卿鮑爾(Colin Powell)於2003年在聯合國表示,伊拉克擁有生物武器的「流動實驗室」。 但到了2004年,他承認相關證據「似乎並不那麼可靠」。 英國、澳洲和波蘭加入了美國的入侵行動,但德國、加拿大、法國與墨西哥等多國則表達反對。 時任法國外交部長德維勒班(Dominique de Villepin)曾表示,軍事干預是「最糟糕的解決方案」,而作為北約成員及伊拉克鄰國的土耳其,則拒絕讓美軍及其盟國使用其空軍基地。 哈茲本教授向BBC指出,美國試圖實現政權更替,並將自身的安全想法強加於中東地區。 BBC國際事務編輯傑里米.鮑文(Jeremy Bowen)則表示,這場入侵對伊拉克與其人民而言是一場災難,使該國陷入長達數十年的混亂。 「自2003年爆發的混亂與暴力,不僅沒有摧毀賓拉登和聖戰極端分子的意識形態,反而助長了聖戰主義者的極端行動。」他在2023年、入侵20週年之際發表評論指出。 這場戰爭的另一後果是,蓋達組織得以重組並轉化為自稱的「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至於因2003年入侵而死亡的伊拉克人總數,至今仍無法精確統計。 根據「伊拉克死亡人數」統計計劃(Iraq Body Count, IBC)資料,2003年至2022年間,共有20萬9982名伊拉克平民死於戰爭。 哈茲本教授表示,現在的需要是,美國應該支持地區自身促動安全的努力。 「一個致力於達成安全共識的地區,而不是透過美國及其盟友的強大軍事力量來建立秩序,或許更符合美國的全球利益。」他說。 本文經《BBC News 中文》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


News Lens
24-06-2025
- News Lens
觀察:美國B2轟炸機改變了戰爭走向,伊朗會如何回應?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美軍轟炸伊朗核設施後,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以英語讚揚川普總統的果斷決策。納坦雅胡長期以來主張軍事行動是解決伊朗核威脅的唯一途徑,此次轟炸或標誌著衝突的終結,但也可能引發伊朗及其盟友的報復,使地區局勢進一步升級。 文:周飛鵬(Jo Floto),BBC中東分社社長 發自耶路撒冷 Photo Credit: EPA / BBC News 納坦雅胡在美軍轟炸伊朗後的講話中首先用英語極力讚揚了美國總統川普。 當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站上以色列總理辦公室的講台時,他並未先以希伯來語向以色列人民發表講話,通報這場最新戰爭中的戲劇性發展。 相反,他用英語發言,直接面向、並極力讚揚剛剛轟炸了伊朗核設施的美國總統川普。 如果說納坦雅胡語氣中帶著勝利的喜悅、幾乎藏不住臉上的笑容,也不足為奇——他大半政治生涯都集中在應對伊朗威脅這件事上。 過去15年,納坦雅胡一直試圖說服美國盟友相信,只有軍事行動——而且只有美國的軍事行動——才能摧毀伊朗的核武計劃。 如今,他不僅能祝賀川普做出「改變歷史」的果斷決策,也能慶祝自己成功說服了一位曾在競選中反對海外軍事干預、其支持者普遍反對加入以色列對伊朗戰爭的美國總統。 但同時值得指出的是,美國情報機構之前並未與以色列採取一致立場,不認為伊朗正迅速朝製造核武邁進,甚至質疑伊朗是否已經做出發展核武的決策。 在這場僅僅開始10天的衝突期間,以色列政府與軍方始終堅稱自己有能力單獨應對伊朗威脅。 但眾所周知,唯有美國才擁有足以穿透伊朗核設施——特別是建於山體深處的福爾多——防禦層級的巨型炸彈。 如果這次遭到轟炸的核設施真的已經被迫停用,那麼以色列總理便可宣稱,主要戰爭目標已達成,這場衝突也許會因此接近尾聲。然而伊朗方面聲稱,其核材料早已被事先轉移。 但若非昨夜這場空襲,以色列空軍可能仍會繼續依據多年來擬定的冗長目標清單行動,即對伊朗軍方、指揮官、核科學家、政府基礎設施,及以色列炸彈能夠觸及的核計劃部分持續發動攻擊。 然而,納坦雅胡可能始終無法達到一個可明確宣布伊朗核威脅已被解除的終點。也許,只有伊朗政權更替才能真正實現這一點。 美國B-2隱形轟炸機的出擊,無疑改變了這場戰爭的走向。戰事是否會進一步升級,取決於伊朗及其盟友如何回應。 上週,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Ayatollah Ali Khamenei)曾誓言,若美國參戰,將予以報復:「美國人應該知道,任何美軍介入都將不可避免地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 Photo Credit: EPA / BBC News 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曾表示,美國的軍事干預將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就在上週六,伊朗堅定盟友——葉門青年運動(Houthi)也曾威脅,若美國參戰,將攻擊穿越紅海的美軍艦艇。 如今,在中東地區的美軍人員、美國企業與平民都成為潛在報復目標。若伊朗選擇行動,可能針對美國軍艦或駐波斯灣的基地發動襲擊,亦可能擾亂波斯灣石油供應,使國際油價飆升。 美國已表示,暫時無意擴大軍事行動,也無意推翻德黑蘭政權。 這或許會讓伊朗選擇收窄其回應,例如不發動造成人員大量傷亡的攻擊,或透過地區代理人實施報復。 2020年,川普下令暗殺伊朗革命衛隊將領蘇萊曼尼(Qasem Soleimani)後,伊朗採取了類似的「有限報復」策略。週六晚間,美國總統再度重申,如果遭到報復,將動用「壓倒性武力」回應。 整個中東都屏息以待,想知道這場突襲究竟標誌著衝突的終結,還是下一波更致命戰爭階段的開始。 本文經《BBC News 中文》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張博丞


News Lens
10-06-2025
- News Lens
什麼情況下,美國總統可在本土動用國民警衛隊? -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川普調派國民警衛隊至洛杉磯,以應對移民突襲引發的抗議。加州州長紐森批評此舉為「蓄意挑釁」,並稱地方警察足以應對。川普引用聯邦法律繞過州長請求,稱抗議構成「某種形式的叛亂」。此舉引發爭議,專家稱這是1965年後首次未經州長請求動員國民警衛隊。 文:布蘭登・德雷農(Brandon Drenon),BBC記者 發自華盛頓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聲稱,他已部署2000名國民警衛隊士兵前往洛杉磯,以維護「非常強硬的法律與秩序」,這座全美第二大城市此前因移民突襲行動引發暴力抗議。 他召集國民警衛隊的舉動推翻了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的權限,紐森稱此舉是「蓄意挑釁」。 過去一週,洛杉磯至少有118名移民在各項行動中被捕,引發示威者聚集在疑似遭到突襲的商戶外抗議,並發生衝突。 洛杉磯縣警長辦公室表示,群眾「情緒越來越激動,投擲物品且表現出暴力行為」,促使警方使用催淚氣體和震撼彈。 紐森州長、洛杉磯市長與一位加州國會議員分別表示,他們認為地方警察有能力處理抗議事件。根據地方官員說法,共有29人被捕。 總統能動員國民警衛隊嗎? 為了平息日益升級的動亂,川普依據一項鮮少使用的聯邦法律發布指令,允許總統在特定情況下將國民警衛隊收歸聯邦指揮。 國民警衛隊是一個同時服務於州與聯邦利益的混合體。通常,國民警衛隊的動員需由州長提出請求。 但這次川普援引《美國武裝部隊法典》第10卷第12406條的具體規定,繞過了這一步驟。 該條列出總統可以將國民警衛隊收歸聯邦指揮的三種情況:當美國「遭到外國入侵或面臨入侵威脅」;「發生叛亂或有叛亂危險」;「總統無法僅靠常規部隊執行美國法律」。 川普在給國民警衛隊的請求備忘錄中表示,洛杉磯的抗議「對美國政府管治構成了某種形式的叛亂」。 國民警衛隊在洛杉磯的任務是保護聯邦探員,包括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與國土安全部人員,協助他們履行職責。 這些部隊不會自行實施移民突襲,也不會對平民進行一般的執法。 法律通常禁止聯邦部隊用於國內的平民執法,除了像啟動《叛亂法》(Insurrection Act)等例外情況。 川普在2020年「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抗議期間就曾威脅援引該法,但這次並未這麼做。 據專家表示,這是自1965年以來國民警衛隊首次在未經州長請求的情況下被動員。 1992年,洛杉磯因警察毆打非裔電單車駕駛者羅德尼・金(Rodney King)一案引發暴動,當時國民警衛隊被聯邦指派。時任總統老布希(George HW Bush)是在加州州長皮特・威爾遜(Pete Wilson)的請求下派兵。 2020年,在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之死引發的抗議中,一些州份也動用了國民警衛隊。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官員如何回應川普的命令? 川普政府的高層支持總統動員國民警衛隊的決定。國防部長彼得・赫格塞斯(Pete Hegseth)在社群媒體上表示這是「常識」,並指:「對聯邦探員與聯邦設施的暴力和破壞行為不會被容忍。」 赫格塞斯還表示,若有需要,駐紮在附近潘德爾頓營的現役美國海軍陸戰隊也會出動,目前他們處於「高度戒備」狀態。 奧克拉荷馬州共和黨參議員馬克韋恩・穆林(Markwayne Mullin)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表示:「看起來抗議像受控了嗎?絕對不。」 然而,多位加州官員堅稱城市警察有能力應對動亂,軍方介入並非必要。 代表洛杉磯郊區帕拉蒙市的加州民主黨國會議員娜奈特・巴拉甘(Nanette Barragán)對CNN表示:「我們這裡不需要幫助。」 她說,國民警衛隊「只會讓情況更糟」。 她的說法與州長紐森的立場一致,後者也反對國民警衛隊被派往加州。 紐森在X平台上寫道:「聯邦政府接管了加州國民警衛隊,並在洛杉磯部署了2000名士兵——不是因為執法人力不足,而是因為他們想製造一個大場面。」 洛杉磯市長凱倫・巴斯(Karen Bass)向ABC7電視台表示,不需要國民警衛隊 。 ICE在洛杉磯做了什麼? 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探員6月6日,在洛杉磯的拉丁裔人口密集地區進行突襲,作為川普打擊非法移民行動的一部分。 國土安全調查局(ICE的一個分支部門)發言人表示,有44人被捕。 這些行動是美國總統推動「美國史上最大規模遣返行動」的一部分。 洛杉磯有超過三分之一人口為外國出生,因此成為主要目標。 5月初,由於整體逮捕與遣返數量未達川普預期,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宣布在洛杉磯地區一週內已逮捕239名無證移民。 次月,白宮將ICE逮捕人數目標提高至至少每日3000人。 當局也擴大搜索範圍,涵蓋餐廳與零售店等工作場所。引發抗議的洛杉磯突襲發生在一家服裝批發商與一個家得寶(Home Depot)門市。 川普的邊境官員湯瑪斯・霍曼(Thomas Homan)表示:「你將看到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工作場所執法行動。」 這場大規模遣返行動甚至包括將移民用軍機送往關塔那摩灣,再轉送至路易斯安那州。 其他移民則被遣送至薩爾瓦多的一座大型監獄,其中至少一人是美國合法居留者。部分移民甚至被送往並非其原籍的國家。 許多這類行動已在法院受到法律質疑。 洛杉磯如何回應這些突襲? 6日,抗議者在一家服裝批發商戶外與聯邦探員發生衝突。他們向探員投擲物品,並試圖阻止聯邦官員執行逮捕。警方穿著防暴裝備,使用震撼彈與胡椒噴霧驅散人群。 7日,在距離市中心約32公里的帕拉蒙市一家家得寶門市外,再次有抗議者聚集,警方使用催淚氣體與震撼彈。 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在社交媒體上描述7日的場景:「我們英勇的探員人數遠遠不及——超過1000名騷亂者包圍並攻擊了一座聯邦建築。」 根據《BBC》合作媒體《CBS》報導,洛杉磯警察局表示,針對抗議行動共逮捕了29人,幾乎全因未依命令解散,屬輕罪。 8日,抗議進入第三天,國民警衛隊抵達洛杉磯,被看到在一座有拘留中心的聯邦建築外築起防線。 在其中一場較為緊張的對峙中,佩戴國土安全部徽章的聯邦探員向人群發射疑似催淚氣體、胡椒噴霧與某種非致命彈藥。 本文經《BBC News 中文》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張博丞